世人眼中,策劃大師往往是充滿著傳奇色彩、能點石成金的點子大王。而對我而言,大師除了意味著一份對“辛勤為人作嫁衣”之職業使命的堅守外,更是一個不斷以專業功夫(思想、方法、工具)修身,貼合于市場之道即銷售本質,切實解決客戶品牌成長問題的動變過程,其中要調和處理好諸如謀事之輔助角色與成事之主導角色(品牌策劃與品牌經營)、短時起效與永續成長、行業經驗與一線調研、可循法則的規律性與獨特鮮活的創意性等的交替碰觸。
如何面對這種看似矛盾兩極間的動變,我歸納為三個觀點:品牌策劃是系統思考,“是蓋房子,不是想點子”;品牌經營是長線培育,“是養兒子,不是嫁女兒”;每一個品牌都是一張獨特的面孔,一定有其獨一無二的最佳生存方案。
隨著實踐的深入,我見證了許多品牌的成功,創奇跡者也屢見不鮮。我服務過的洪山菜薹一把蔬菜能賣到100多元、良品鋪子幾年之內線上線下聯動將干果做到50多個億。品牌打造的系統性思維框架,逐漸被沉淀和總結出來了,這當然應該是被承認和尊重的。但我也常常被這些品牌成長規律背后的不確定性所感染,似乎“一切皆有可能”!深究之,詫然發現,品牌生長中的動變性,其實也無出于佛法所揭示的無常性和緣起規律:宇宙一切現象皆藏于本性之空中,因緣而起顯。由此,我提出了創建靈性品牌之說。
佛法修行欲達到徹悟宇宙真相,究其路徑在禪宗有明心見性之說。首先要突破將外界環境和自我執為實有的觀念和習氣,然后逐漸明了與法界本體一樣具備空(不確定性)明(自覺察性)特征的心,這標志著找到了作為人的真實主體——真我,最后以此為基而修,功深證入無為而無不為的見性成佛境界。
品牌的成長也是一段修煉的過程。首先我們不應為當下所處的外在市場環境所桎梏,也不應盲自尊大的陷入以自我中心的自賣自夸狀態。須知,市場作為各類品牌依符的主體,其實質就是客戶消費心智,而“明心”即品牌成功立于市場,為消費者所接受,找到自己的位置。究其過程,首先在于深度洞察客戶消費心理,以有限的資源力量(核心能力)克服突破主要市場障礙(目標競爭者),然后以無我(取悅客戶)之導向塑造的產品價值,聚焦并融入到目標市場客戶心智中,成功占有一席之地。而取悅客戶的方式和其被打動的程度,就是品牌的商業模式和品牌價值。
靈性品牌這一概念的提出,并非為了標新立異,而是基于以上比對發現,能應對動變市場的品牌必須具備的四個靈性素質:面對瞬息萬變市場環境的戰略自適性,品牌主張貫徹到產品消費情景的價值滲透性,品牌個性表現直達客戶心靈的體驗感染性,圍繞客戶展開有效溝通的傳播靈巧性。